位置:网站首页 - 交流互动 - 专家在线咨询 - 内容列表
内容列表
今天傍晚,在重庆区域内到处看到五彩斑斓的云,请问是不是地震云,如果是地震云,是不是意味着要发生地震?

提交时间:2017-11-24 20:10

专家回复
众所周知,地震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一种形式。它是地球内突然发生的一系列弹性波,也是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,强烈地震伴有地面变形和地层 错动,破坏力极大,可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。 
既然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,为何人们总是问出:“气象可否预测地震?”“ 动物能不能预报地震?”“ 有没有一些怪异的现象预示地震发生?”这些问题?
这很可能源于大众的心理聚焦效应, 在如此大的灾难面前,人们总是希望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证明灾难有迹可循。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李汀认为,“地震云理论”能在民间收获信任,是源于大众的心理需求。“当人们遭遇诸如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后,往往会反复回忆起事件发生前的各种细节,并倾向于认为这些细节是‘罕见和异常’的。其实这些‘罕见和异常’经常发生,只不过平时人们不会去特意观察和记忆罢了。
不光现代人希望能了解地震之前天空的奥秘,古代人同样如此,比如,成书于明清时代的《天元玉历祥异赋》专门论述了“震兆云霞”,认为“地裂”之前会出现“天裂”。近现代首位提出“地震云”概念的是一位 日本政治家。他在日本福冈地震之前看到一条非常奇特的云带,认为只要出现类似的云,某地就会发生地震 。
但是,在主流学术界,现在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云的异常状态与地壳构造运动相关。
大家常常认为的地震云其实不过是各种高积云、层积云、卷云、卷积云,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自然现象。
在我国的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,并没有关于“地震云”的云状分类。而那些所谓“怪异”的云也没有那么怪,那些条带状、辐射状或条纹状的云,其实在当前的云的科学分类中都有对应种属,从气象观测的专业角度分析,大部分被归类为透光高积云、絮状高积云和卷积云三种云状,小部分是规律分布的毛卷云和荚状高积云等,还有部分可能是飞机尾迹。
从古至今,人们总是把地震与气象紧密相联,到底,他们之间有什么千丝万缕的联系呢?
气象与地震有何渊源?
在古代,存有众多关于地震的记载,太吏掌管“天文、地动、风云、气色、律例、卜筮等事”。例如,关于地震起源最早的记载来自周幽王时的太史伯阳甫。他认为,地震是由于“阳伏而不能出,阴迫而不得升”导致的。而早期预测地震的方法在《晏子春秋》中曾记载,齐国3位大臣看到“维星绝、枢星散”“钩星在四心间”,便预测会发生地震。
元代后期,观测地面上宏观异常现象的“观地测震”开始盛行。明天启六年(1626年),北京等地接连发生强震,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龙华民印发地震普及读物《地震解》,列举了如水象异常、光象异常、气象异常等6种征兆,这些征兆贴近百姓生活,不再像日月星辰等高远飘渺、神秘莫测,因此颇受大众欢迎。
当然,最为神秘莫测的地震报告工具,莫过于东汉张衡设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。
虽然古代人通过观天象、了解气象等方法来预测地震,但是直至科学发展至今,科学家才逐渐确定,二者之间并无太密切的关系。 
2011年,在美国地球物理学联合会议上,专家西蒙·多文斯基表示,热带气旋和地震之间有短暂而明显的联系。近来,有一些研究发现,地震发生之前2天到5天,大气温度可能突然上升。地表内部地壳板块剧烈运动导致气温升高,这预示着地震即将到来。但这里的逻辑关系是,地震导致温度升高,而非地震是因为大气条件变化引发的。再者,这种温度的相关性变化并不能引发任何一种能辨认的天气模式。 
著名大气物理学家威廉·杰克逊·汉弗莱斯认为,所谓“地震天气”并不是地质原因,仅仅是一种心理表现。汉弗莱斯说,在炎热、平静,或者说是闷热的天气中,我们更容易被刺激到,也更敏感,这使我们对地震扰动的观察更敏锐,感觉上的印象也更深,因此我们会保有这些生动的记忆,将地震与平日里也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过分结合在了一起。虽然天气不会导致地震,根据天气也无法预测地震,但天气变化可能加剧地震带来的影响。


重庆市地震局预测研究中心

回复时间:2017-11-28 11:02